以“草原黑金子”聞名于世的元寶山區,曾坐擁國內第一座自主設計施工的露天礦、“八五”時期全國五大露天煤礦、新中國首家整套引進德國火電機組的坑口火力發電廠。一部緣煤而立、因煤而興的發展史述說著元寶山區的肇始與開埠。
時光逝去,由于對煤的過度依賴、產業結構過于單一,讓進入21世紀的元寶山區褪去了驕子榮光,與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面臨著如何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現實問題。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提出了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推動轉方式同調整優化結構相結合、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同創新驅動發展相結合、同節能減排相結合、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相結合的總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喚起了元寶山人的激情,開始邁出向北開放、向海轉身的嶄新步伐。
產業體系“聚起來”
“我們必須跳出舊思維來思考和謀劃元寶山,用元寶山的資源、內蒙古的資源、全國乃至世界的資源建設好元寶山?!痹獙毶降慕ㄔO者們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審視自己,打開了大開放、大發展的廣闊空間。
元寶山區是我市唯一一個資源轉型試點城市,是國家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近年來,該區高瞻遠望、科學謀劃,把“加快經濟轉型,加快產業調整”作為推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2006年,赤峰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開發試驗區(簡稱開發區)應勢而立。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開發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在此入駐企業38家、投產25家。2016年,工業總產值達63億元,利稅7719萬元,實現就業5000人?,F有總投資37億元的國電赤峰化工煤制化肥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寧夏伊品系列氨基酸項目、總投資25億元的開磷瑞陽化工公司季戊四醇項目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優質企業快速發展。
2016年,元寶山區出口創匯1.06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50.22%。作為元寶山區工業項目建設的龍頭之地,開發區的發展展現出該區經濟轉型的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占全區經濟比重逐年增大,為改變該區一煤獨大、煤電主導的產業結構起到了巨大作用。
產業鏈條“連起來”
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元寶山區立足區情實際、實現強區富民的必由之路。在這條路上,元寶山人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在轉方式同延長產業鏈條相結合上下功夫,才能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闊步前行。
在開發區的最西端,已經形成了一個占地面積16平方公里的馬林有色金屬產業園,有色金屬加工企業在這里吹響了“集結號”。目前,該園區擬入駐企業已有3家,2×350MW自備熱電聯產項目、赤峰云銅50萬噸銅冶煉項目和金劍銅業40萬噸銅冶煉項目均已進場。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建成100萬噸電解銅項目,同時建設銅管棒、銅板帶、銅線桿等項目及下游產品項目,實現加速銅產業鏈向附加值更高、能耗更低、污染更小的電線電纜等領域拓展,提升銅產業水平,打造一個從廢銅回收、銅冶煉到銅精深加工、終端產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開放步伐“走出去”
在赤峰(元寶山)國際物流港內,載滿物資的集裝箱列車從物流港駛出開往天津方向。至此,天津港鐵海聯運班列正式開行。
鐵海聯運班列的開通,不僅為元寶山區的優勢產品開辟一條直達港口的便捷通道,也填補了錫赤通地區和沈陽鐵路局到天津港無鐵海聯運的空白,更是開辟了錫赤通地區出口物資外運的新通道,為錫赤通地區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環渤海區域合作提供了新助力。
該區將借助物流港的多方優勢,打造國家和自治區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以及國際礦冶能化產業、金融、物流資源聚集區、國際海陸聯運新通道節點樞紐、公鐵海多式聯運中心和錦朝赤錫通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合作平臺。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區域性礦冶能化產業資源和物流資源聚集區,年交易額預計達300億元,實現稅收達5億元,帶動就業崗位10000余個。
一組組發展數據詮釋了元寶山區跨越發展的前進歷程,一個個深化對外貿易交流合作的發展成果描繪著元寶山融入世界的多彩畫卷。一個充滿希望和生機的元寶山正闊步走向世界,迎接光明的未來。(赤峰日報)
[責任編輯 李艷波]